一文看懂后疫情时代视频会议的机遇与挑战
来源:劲浪科技 更新时间:2021-05-26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,但也让视频会议走上了风口,备受关注,甚至引发了业内不同技术流派关于视频会议发展方向之争。那么,面对用户多样化、动态化的需求,整个视频通讯行业,又该如何应对呢?
云+端,业务+视频,安全成为新卖点
目前中国正在进入数字化爆发期,在云方面,视频会议平台云化将成为主流,在端方面,视频会议终端将日趋场景化,在业务上,视频会议将走出会议,赋能行业应用,而安全则一直是视频会议永恒的主题。“因此,云+端、业务+视频以及安全性将成为未来视频会议发展的主要趋势。
机遇大于挑战,多样性已成为视频会议市场重要特征
虽然疫情对整个经济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,但远程办公、远程协作的兴起,反而让视频会议获得了更多的关注,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。也正是因为这些机遇,放大了关于视频会议不同技术方向、不同技术流派的一些争议,甚至给用户、合作伙伴还带来了不少认知上的误区。这些争议或误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关于公有云、私有云之争。
视频会议在架构上向云化演进已成为业内共识,但哪朵云会胜出,观点并不一致。这次疫情放大了公有云的意义,因此有部分极端的观点认为公有云是视频会议唯一的未来。实际上,公有云确实存在成本低、部署快的优势,但也存在安全性、兼容性的问题。对于政府、企业、个人这些不同的用户来说,其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。因此,客观上,有些用户适合公有云,有些用户适合私有云,而从未来业务动态扩展的角度看,很多用户更适合选择混合云的架构,以兼顾公有云、私有云两者之间的优势。由于各有优劣势,这三朵云在中国视频会议市场中肯定会长期共存。
第二,关于软平台、硬平台之争。
提到云的产品形态,有人认为视频会议的云平台形态应该是虚拟化的SAAS软件,直接集群化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,好处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持续升级。从一个侧面来看,确实如此。但从国内政府、大型企业这些行业客户的树形、层级化的组织架构、网络现状以及应用需求来看,SAAS软平台集中式部署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。此外,很多行业客户希望视频系统能够支撑复杂应用,对媒体集中处理的要求非常高。综合这些因素,软平台和硬平台各有生存土壤,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,选择不同的形态。
第三,关于便捷性、安全性之争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视频会议越来越便捷,但足够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。无论是多年前国外爆出的窃听门事件,还是最近爆出的视频会议安全门事件,视频会议的安全问题是真实存在的,如被黑客远程开启摄像头、被曝没有真实的端到端加密、泄露用户隐私等,而且产生的威胁确实是巨大的。如何平衡便捷性和安全性?对不同类型的用户,侧重点是不同的。无论如何,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,安全永远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。但选择哪一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方案,又需要有一定的平衡。
第四,关于终端形态之争。
居家办公、远程办公的流行,让一部分认为终端形态对视频会议并不重要的观点有了一定的市场。这样的观点忽视了视频会议具有显著的场景化这一特点。一次远程沟通,可能发生在具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,也可能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,沟通的内容可能是非正式的,也可能是很正式的,沟通的场所可能发生在办公室、在火车上、在会议室、在家,也可能在大型会场、在指挥中心。面对这些复杂的沟通场景,既需要各种不同形态的终端和摄像、拾音设备,还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音视频体验的设计,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沟通体验。
第五,关于标准化与个性化之争。
视频会议诞生到现在,用得最多的主要是开会,所以几乎所有视频会议品牌都只提供标准化的产品。不管什么用户,不管什么类型的沟通,都是一样的,跟开会无异,跟业务无关。随着视频会议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渗透,这样的定位越来越难以满足深度用户的需要了。比如此次疫情期间,很多用户用标准的视频会议进行视频指挥、远程医疗、远程教育、远程庭审,看起来就显得不伦不类。
云+端,业务+视频,安全成为新卖点
目前中国正在进入数字化爆发期,在云方面,视频会议平台云化将成为主流,在端方面,视频会议终端将日趋场景化,在业务上,视频会议将走出会议,赋能行业应用,而安全则一直是视频会议永恒的主题。“因此,云+端、业务+视频以及安全性将成为未来视频会议发展的主要趋势。
机遇大于挑战,多样性已成为视频会议市场重要特征
虽然疫情对整个经济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,但远程办公、远程协作的兴起,反而让视频会议获得了更多的关注,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。也正是因为这些机遇,放大了关于视频会议不同技术方向、不同技术流派的一些争议,甚至给用户、合作伙伴还带来了不少认知上的误区。这些争议或误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关于公有云、私有云之争。
视频会议在架构上向云化演进已成为业内共识,但哪朵云会胜出,观点并不一致。这次疫情放大了公有云的意义,因此有部分极端的观点认为公有云是视频会议唯一的未来。实际上,公有云确实存在成本低、部署快的优势,但也存在安全性、兼容性的问题。对于政府、企业、个人这些不同的用户来说,其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。因此,客观上,有些用户适合公有云,有些用户适合私有云,而从未来业务动态扩展的角度看,很多用户更适合选择混合云的架构,以兼顾公有云、私有云两者之间的优势。由于各有优劣势,这三朵云在中国视频会议市场中肯定会长期共存。
第二,关于软平台、硬平台之争。
提到云的产品形态,有人认为视频会议的云平台形态应该是虚拟化的SAAS软件,直接集群化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,好处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持续升级。从一个侧面来看,确实如此。但从国内政府、大型企业这些行业客户的树形、层级化的组织架构、网络现状以及应用需求来看,SAAS软平台集中式部署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。此外,很多行业客户希望视频系统能够支撑复杂应用,对媒体集中处理的要求非常高。综合这些因素,软平台和硬平台各有生存土壤,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,选择不同的形态。
第三,关于便捷性、安全性之争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视频会议越来越便捷,但足够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。无论是多年前国外爆出的窃听门事件,还是最近爆出的视频会议安全门事件,视频会议的安全问题是真实存在的,如被黑客远程开启摄像头、被曝没有真实的端到端加密、泄露用户隐私等,而且产生的威胁确实是巨大的。如何平衡便捷性和安全性?对不同类型的用户,侧重点是不同的。无论如何,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,安全永远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。但选择哪一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方案,又需要有一定的平衡。
第四,关于终端形态之争。
居家办公、远程办公的流行,让一部分认为终端形态对视频会议并不重要的观点有了一定的市场。这样的观点忽视了视频会议具有显著的场景化这一特点。一次远程沟通,可能发生在具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,也可能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,沟通的内容可能是非正式的,也可能是很正式的,沟通的场所可能发生在办公室、在火车上、在会议室、在家,也可能在大型会场、在指挥中心。面对这些复杂的沟通场景,既需要各种不同形态的终端和摄像、拾音设备,还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音视频体验的设计,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沟通体验。
第五,关于标准化与个性化之争。
视频会议诞生到现在,用得最多的主要是开会,所以几乎所有视频会议品牌都只提供标准化的产品。不管什么用户,不管什么类型的沟通,都是一样的,跟开会无异,跟业务无关。随着视频会议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渗透,这样的定位越来越难以满足深度用户的需要了。比如此次疫情期间,很多用户用标准的视频会议进行视频指挥、远程医疗、远程教育、远程庭审,看起来就显得不伦不类。